本网讯(通讯员 高学亮)2006年6月15日,当我站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时,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那一刻,我明白自己不仅是在完成一个仪式,更是在接过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我的入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实践的检验和信仰的抉择。回顾这段历程,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普通青年政治意识的觉醒,更是一代人在时代大潮中寻找精神坐标的缩影。
我的入党故事要从2004年说起。那年我刚上大二,是班级的学习委员。记得第一次萌生入党念头,是在一堂思政课上。老师正在讲解焦裕禄的事迹,当听到他忍着肝癌剧痛仍坚持工作时,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个夜晚,我第一次认真思考: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接着,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重走长征路"红色教育活动,听着讲解员讲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真理的故事,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那些教科书上的文字变成了眼前可触摸的历史,我开始明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倒,正是因为它拥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次经历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识党的第一扇门。
我于2004年3月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学习。对于我而言,每周的理论课不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洗礼。我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读了《共产党宣言》,讨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记得有一次,在关于"共产主义是否只是乌托邦"的辩论中,我和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现如今,回想过往,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正是通过这种思想碰撞,我开始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理解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实践。
理论学习只是第一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记得在2005年9月的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我和春雨志愿者协会的二十多名同学已经聚集在伊通河畔。晨风带着凉意,河面上飘着薄雾,岸边随处可见的塑料袋、饮料瓶在风中沙沙作响。这是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负责清理从自由大桥到赛德大桥这段两公里的河岸。"协会指导老师、共产党员郭志伟老师给我们分发了手套和垃圾袋。我弯下腰捡起第一个矿泉水瓶时,发现瓶身上沾满了淤泥,散发着难闻的气味。随着太阳升高,汗水渐渐浸透了我们的志愿者马甲。正当我有些疲惫时,看见郭老师正跪在河堤斜坡上,费力地够着一个卡在树枝间的塑料袋。他的裤腿沾满了泥浆,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入党培训时学到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党员精神。在此之后,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扶社区孤寡老人、组织社区红色影院放映活动和参与校园环保行动。在这些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为人民服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脚踏实地去践行的承诺。
经过一年的培养考察,我终于被确定为发展对象。在准备入党材料的过程中,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入党?是为了随大流?为了将来的发展?还是真心认同党的理念并愿意为之奋斗?在自我剖析中,我回顾了自己的思想变化历程,最终确信:入党是我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选择,是我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同,是我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庄严承诺。入党宣誓那天,当我念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时,内心涌动着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的个人命运已经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宣誓结束后,支部书记为我们上了第一次党课,他告诉我们:"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这句话成为我日后行动的座右铭。
成为预备党员后,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专业学习上更加刻苦,连续获得奖学金;在志愿服务中更加积极主动,策划组织了"党员帮扶结对"活动;在思想建设上更加自觉,把牢政治方向、站稳人民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
2006年6月15日,我如愿成为党员。站在新的起点上回望入党历程,我深深体会到,入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一路走来,是党的光辉历史教育了我,是身边的优秀党员感染了我,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锤炼了我。从最初对党的模糊认识到逐渐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践行。
今天,当我佩戴党徽站在讲台上,金色的党徽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无声地提醒我:这不仅是一堂课,更是一场初心与使命的传承;当我面对各种诱惑和考验坚守原则时,我都能感受到那份入党初心给予我的力量。我深知,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前面的路还很长,挑战还很多,但我已不再迷茫,因为信仰之光已经照亮了我的前行之路。
这就是我的入党故事,一个普通青年的信仰追寻之旅。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思想蜕变的珍贵;它算不上轰轰烈烈,却承载着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选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将继续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让生命在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END】
(初审:周子明 复审:杨楠 终审:张利军)